其他
剧评 | 借壳“伪君子”,讲述德国变迁的寓言
如果将莫里哀的戏剧名作《伪君子》中的人物招魂至当代,在剧场里讲述一个德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与意识形态变迁的寓言,这个故事到底该怎么讲?德国编剧泽伦·沃伊玛、导演福尔克尔·勒施及德累斯顿国家剧院的创作者,携手完成了这样一次野心巨大的改编。
《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去年10月在德累斯顿国家剧院全球首演,随后入选2022年柏林戏剧节十大“最值得关注”剧目,于2022年5月在柏林艺术节剧院主剧场进行了两场演出。上个月,北京歌德学院放映了这部戏的高清影像。
正如这部戏的标题里已经明示的,该戏改编自两部体裁、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莫里哀创作于17世纪的戏剧代表作《伪君子》,以及当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出版于2019年的著作《资本与意识形态》。此次改编借用了《伪君子》戏中的故事主线、人物逻辑和喜剧性转折,但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性改造,将故事搬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德国西柏林一座社会主义形态的共享社区中来。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剧中人物先后经历了德国科尔时代、柏林墙倒塌、新自由主义经济大发展、雷曼公司破产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直至当下。可以说这是一出布莱希特式的极具野心的史诗性作品。
著作
本剧的剧构约尔格·博肖在与中国观众的分享中提到,德累斯顿国家剧院的创作传统中,始终密切关注的议题就是德国政治经济生活,希望能够以剧场的方式介入政治议题的讨论及反思。本剧的编剧泽伦与导演福尔克尔创作这部戏的初始动力,就是希望能够以剧场形态来表现皮凯蒂的最新著作《资本与意识形态》。
作为21世纪经济学界摇滚巨星般存在的托马斯·皮凯蒂,专注于研究收入与贫富不均现象。2013年他出版了著作《21世纪资本论》,论述了他对过去250年财富集中与分布的研究,一经出版便成为超级畅销书,全球售出超百万册,一跃成为现象级作品,也让皮凯蒂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经济学家之一。2019年出版的这本《资本与意识形态》,皮凯蒂以更加充分的篇幅、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以及更加尖锐的观点,在前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于重新分配财富的可能手段的探讨。
然而将一部原文长达1232页、使用大量数据分析的严肃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搬上舞台,要想让人能看得下去,就必须将其含纳在一个观众足够熟悉,情节足够吸引人,甚至带有喜剧性的故事当中。莫里哀的《伪君子》似乎成为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剧情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德国西柏林一座住宅公寓中,公寓的继承人奥尔贡受到彼时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自己没有成为资本家的愿望,从哲学专业辍学后,跟一大群跟他有类似观念的辍学年轻人,每日在公寓里过着嬉皮士式的开心作乐的生活,拒绝为资本家工作。奥尔贡心甘情愿让年轻人们免交租金住在公寓里,形成共享社区形态。失去租金收入和公寓完全无人打理的局面,让奥尔贡的母亲佩内尔夫人无法忍受,产生了剥夺儿子继承权的想法。奥尔贡大学时代的朋友答丢夫适时出现,向佩内尔夫人保证要将奥尔贡带回资本主义道路上。
答丢夫不仅逐渐侵入到公寓的管理中,也侵入到每个房客及奥尔贡和佩内尔夫人的意识形态里,一点点控制了所有人的生活。在答丢夫的引导安排下,奥尔贡解散了集体生活,他们将整栋房子分割成一间间小公寓,蛊惑众人买下房产,通过借贷、投机投资、炒作房产,来占有财产并贪婪地持续扩大财富。就在看似所有人都获得了财富的时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奥尔贡和房子中的一众居民失去了一切,而押注卖空的答丢夫却借机将众人的财富席卷到自己囊中。与莫里哀戏里最后国王使者的到来审判类似,本剧的结尾出现了答丢夫与艾耳密尔所生的小女孩,对答丢夫进行了决判,答丢夫从豪华公寓的电梯井里坠楼身亡。答丢夫虽死了,他身后的系统仍然活着。
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本剧中的答丢夫具有非常鲜明的全新形象和强烈的戏剧特质。尽管与在莫里哀原著一样,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蛊惑性的骗子,但经过改编后,仿佛化身新自由主义和资本的招魂者,一个当代的梅菲斯特。答丢夫最初登场时,他穿着嵌有美国国旗肩章的美式流苏皮衣、牛仔帽、皮靴,暗示着上世纪80年代德国政治经济转向中受到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进,答丢夫的形象越来越肥胖,这似乎是他的贪婪和对财富无尽攫取欲望的视觉化呈现。
实验
答丢夫坠入电梯井身亡后,就在所有观众都以为这部戏走到了尽头时,剧中演员却褪下戏服,换上更加当代和日常的衣服,逐一上台进行了一段长达近30分钟的“讲演”。演员讲演的观念及内容全部来自皮凯蒂《资本与意识形态》一书的重点内容:到底怎样的财富分配手段才更加公平、更加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又该如何实现这种分配手段?皮凯蒂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恢复收取累进式所得税、累进式遗产税,新征收累进式财富税,甚至是相当激进的“普遍资本赠予”——这种资本赠予将在所有年轻人达到一定年龄时,例如25岁,由国家直接给予他们一笔可观的资产,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
演员们站在舞台前区,对着台下的观众背诵着大段并不算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论文,吐出一串串佐证观念的复杂数据。公演后,这段表演受到了相当两极的评价,一部分评论认为这段表演过分冗长和沉闷,令观众昏昏欲睡,另一部分认为这段表演是非常好的剧场发声,恰是现在德国剧场中所需要的氛围。约尔格先生在谈到结尾这段表演时坦言,在创排阶段主创便预想到这种表演方式不会被观众和评论界顺利地接受,但他们在实验了各种把这些观念打散加入剧情的尝试后,仍然坚持认为现有的处理方式是最想要的效果——他们热切渴望以剧场的形式与观众分享《资本与意识形态》这本书里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戏或可视为主创们邀请观众来共同探索的一场精神实验。
回应
北京歌德学院自6月下旬到9月底,陆续放映了2022年柏林戏剧节十大“最值得关注”剧目中的5部,并邀请剧目的导演、编剧、剧构等主创与中国观众交流。更多
除《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外,放映的作品包括:2022年柏林戏剧节开幕剧、克里斯托弗·卢平导演的《新生活:我们将何去何从》,该剧取材自但丁诗作《新生》,将古老隽永的十四行诗与当下流行歌曲进行大胆融合,讲述关于爱情、失败、无法挽回的瞬间,以及艺术如何从中产生的故事;由里米尼记录剧团赫尔加德·豪格创作并执导的《好吧。晚安》,将2014年马航MH370航班不留痕迹的消失,与她父亲患上认知障碍这两个事件交织在一起,聚焦于一个重大的人生议题——消逝和伴随而来的死亡;由埃维林娜·马西尼亚克导演、乔安娜·贝德纳茨克编剧的《奥尔良的姑娘》,改编自席勒的同名浪漫主义悲剧,主创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女性主义视角解构及深度剖析,作为对男性构建物的反驳,导演让女性和舞台上的女演员们发声,重塑贞德的故事;由比那尔·卡拉布鲁特导演及编舞、希文·本·伊沙伊编剧的《像恋人一样(美杜莎的回忆)》,借用美杜莎被波塞冬强奸,却反被雅典娜惩罚的古典故事,以诗化和音乐感强烈的流畅而直接的文本,表现对结构性性别歧视和性暴力的反抗。
柏林戏剧节作为当今世界戏剧界最受瞩目的戏剧节之一,向世界展示德语戏剧对当下世界的回应与表演艺术的新发展。2022年的柏林戏剧节,虽然终于得以重返现场表演,却面对着与疫情前世界截然不同的新语境:战争、疫情、气候危机与分化加剧。德国文化部长克劳迪娅·罗斯在柏林戏剧节开幕致辞中讲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各种危险接踵而至。在还未告别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战争、气候危机和其他层出不穷的问题。文化、戏剧、艺术家可以且必须为应对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生活继续,戏剧也在继续,在剧场中创造寓言,探索可能的共识。
原标题:《借壳“伪君子”,讲述德国变迁的寓言》版权:《北京青年报》10月14日
☀️☀️☀️
更多精彩
>> 利益共同体?政治正确?自产自销?15年后的德语戏剧评论圈